欢迎来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官方网站!

2025.02.28
【金研动态】浙大金华研究院团队研发长效制剂创新平台:药物晶体/粉末覆膜物
慢性病患者往往面临长期频繁用药的困扰,治疗依从性差。此外,短效药用于慢性病治疗存在剂量波动大、治疗效果差等局限性,难以满足患者的长期治疗需求。因此,长效缓控释系统是提升慢性病临床药物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关键技术。目前微球等长效给药系统能够实现药物缓释,提供较稳定的血药浓度,但如何进一步简化工艺、提升载药量、降低成本并实现精准控释,已成为长效药物制剂创新研发的热点。
Read the article
2025.01.15
【金研动态】我院科研团队Nature Chemistry:研发基于囊泡状凝聚体的递药平台
伴随蛋白、核酸及溶瘤病毒等生物技术药物领域的快速发展,针对复杂疾病的精准治疗方兴未艾。传统的药物递送系统一般依赖于脂质体等膜包裹型的载体。然而,这些载体在递送生物技术药物时存在一些固有的局限性,包括低渗透性、制备过程中易失活、膜易破损及递送效率差等挑战。
Read the article
2024.09.27
【金研动态】 Nature:我院团队开展国际合作解析揭秘免疫治疗治愈肿瘤的关键
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每年有近一千万人死于恶性肿瘤。肿瘤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肿瘤先进疗法,已经在部分血液瘤和实体瘤治疗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例如,十多款CAR-T产品获批上市,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来源的恶性血液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抗体)可以治疗多种实体瘤,甚至一度成为新一代“药王”(年销售超过250亿美金)。然而,仅有一小部分患者响应肿瘤免疫治疗,肿瘤复发或耐药依旧非常常见。主要原因之一便是肿瘤免疫治疗中普遍存在的瓶颈难题-T细胞耗竭。特别是,耗竭T细胞中的终末耗竭T细胞基本不响应具有免疫活化活性的I型免疫疗法(如PD-1抗体、IL-2),进而产生的T细胞功能异常极大地限制了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
Read the article
2024.09.20
【科研动态】我院张翔南团队揭示躁狂症药物干预新靶标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是一种难治性的精神疾病,患者表现为在躁狂和抑郁两相情感障碍中的切换,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特别对处于躁狂相的BD患者,目前多使用丙戊酸或碳酸锂等情绪稳定剂进行药物干预,这些药物安全性差、副作用多,一直是临床实践中的痛点。躁狂症的神经病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多巴胺假说是该病的主要病理假说。该假说认为,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亢进与躁狂症的发病密切相关,但直接拮抗多巴胺受体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寻找其他更为安全有效的多巴胺神经调控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Read the article
2024.09.05
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团队创制血糖响应性胰岛素口服制剂
糖尿病影响着全球超5亿人的生命健康。其中,超过20%的糖尿病患者需要外源性胰岛素治疗。然而,现有的胰岛素制剂通常经皮下注射给药,吸收后进入外周血液循环。胰岛素的治疗指数窄,导致胰岛素给药后患者低血糖频发,严重时会危及生命。而健康胰腺中的β细胞能感应血糖水平,精准智能调控胰岛素分泌。其分泌的胰岛素先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发挥核心降糖作用,随后分布至外周,使得人体能够高效安全地控制血糖水平。因此,模拟人体胰岛素分泌机制,改变胰岛素给药方式,优化其外周起效的特点,对于胰岛素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Read the article
2024.07.24
【科研动态】我院高端透皮制剂项目团队在细胞膜仿生靶向递送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转化药学创制中心高端透皮制剂项目团队在细胞膜仿生靶向递送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项目团队由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高建青领衔,立足于干细胞治疗并开展了一系列基于干细胞的基因、药物递送研究。在前期研究中,对干细胞进行改造,携载并靶向递送治疗基因,实现了对缺血性脑卒中、脊髓损伤、肺纤维化和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有效治疗,相关工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CS Nano》等国际权威期刊,并且相关研究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资助。
Read the article
2023.11.01
盛荣:靶向核受体的抗前列腺癌小分子药物研发新进展
作为全球男性第二大常见癌症,前列腺癌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在前列腺癌发病过程中,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 AR)起着关键作用,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也参与调节部分 AR 通路下游基因,因此,阻断 AR 和 GR 信号通路是前列腺癌治疗的重要策略。
Read the article
2023.11.01
李丹教授:靶向核受体抗前列腺癌药物的研发现状与展望
前列腺癌是严重威胁全球男性健康的第二大常见癌症。我国癌症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前列腺癌已成为我国男性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最快的癌症。
Read the article
2023.06.13
Nature子刊 | 创面无疤痕修复:浙江大学顾臻/张宇琪团队研发智能控释微针贴
目前,针对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临床治疗依然面临着众多挑战:一方面,治疗药物的递送效率会受到细菌被膜等生理屏障的严重影响,另一方面,如何在创面愈合的不同阶段动态给与合适的药物也是影响创面愈合的重要因素之一。经典的创面愈合过程主要包括止血、炎症、增殖和重塑四个阶段,其中免疫微环境的调节是促进这一过程循序渐进的关键因素。然而,免疫调节功能障碍可能导致慢性创面的发生并使愈合过程停滞在炎症期。值得注意的是,早期持续的炎症反应会导致皮肤功能不足并且形成疤痕。因此,对慢性创面微环境在不同修复阶段的程序性调节或可解决临床治疗的瓶颈。
Read the article
2023.06.13
浙江大学顾臻/俞计成团队Matter:仿生T细胞功能的血小板偶联药物 | Cell Press对话科学家
2023年5月19日,浙江大学药学院、金华研究院团队在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期刊Matter上发表了一篇题为“T Cell-Mimicking Platelet-Drug Conjugates”的最新研究。他们开发了一种具有模拟T细胞靶向识别,激活并释放细胞毒素来杀伤肿瘤细胞的工程化血小板,能够实现不依赖免疫激活的细胞治疗。这种策略为开发靶向细胞疗法治疗癌症和其他疾病提供了新的机会。论文第一作者是浙江大学药学院博士后杨银贤,通讯作者为浙江大学顾臻教授和俞计成研究员。
Read the article
2023.06.13
Science子刊封面 | 浙江大学顾臻/张宇琪团队研发穿孔微针用于调节性T细胞局部缓控释
调节性T(Treg)细胞在免疫稳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失衡关系到诸多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发展,比如银屑病、关节炎、I型糖尿病等。过继性Treg细胞疗法旨在重塑Treg细胞的抑制性功能,抑制效应性细胞的过度活化,从而缓解炎症。然而Treg细胞的不稳定性和可塑性使得Treg细胞在体外扩增和体内维持上都面临着抑制性表型缺失的问题。此外,系统性注射Treg细胞缺少组织靶向性和局部聚集性,使得过继性Treg细胞疗法在临床应用尤其是针对区域性皮肤疾病的治疗中难以满足需求,且其潜在的全身性毒副作用也限制了相关应用的推广。
Read the article
2023.06.13
喜报!我院小分子创新药团队于ACS Central Science发表重要学术论文
近日,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转化药学创制中心小分子创新药团队李丹教授与浙江大学药学院侯廷军教授、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唐淳教授合作,在国际知名期刊 ACS Central Science 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前列腺癌靶向治疗新策略:小分子拮抗剂抑制雄激素受体配体结合域二聚》的研究论文,该成果将有望为前列腺癌的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Read the article
2023.06.13
我院四位学者入选“2022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2023年3月28日,2022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年度榜单”正式发布,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的顾臻教授、胡富强教授、高建青教授、余官定教授榜上有名。
Read the article
2023.06.13
浙大顾臻/王金强团队研发脂质纳米颗粒用作胰岛素智能控释
胰岛素是1型和进程性2型糖尿病治疗的关键药物,但其治疗窗口小、易引起低血糖。因此,构建葡萄糖响应性载体递释胰岛素,使胰岛素在高血糖时快速释放而在低血糖时减缓释放,则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其中如何选择一种结构简单、易于制备、临床转化前景高的载体是关键所在。另外,脂质纳米颗粒(lipid nanoparticles, LNPs)在核酸递送领域已经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是一类具有较高临床转化价值的载体。
Read the article
2023.06.13
焕“发”新生 | 乐研团队报道新型生发微针贴片用于AGA治疗
近期,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转化药学创制中心高端透皮制剂团队在Small Methods上发表题为“PROTAC degraders of androgen receptor-integrated dissolving microneedles for androgenetic alopecia and recrudescence treatment via single topical administration”的研究性论文,设计制备了一种载有雄激素受体PROTAC化学药物的微针贴片,通过降解毛囊内的雄激素受体来实现毛发再生。在AGA治疗实验中,与每日使用的阳性对照米诺地尔相比,该微针贴片只需一次给药即可达到质量相当的毛发再生,且再生速度更快。同时该微针在停药后仍能维持药效,在再复发模型上仍能实现高质量的毛发再生,有望克服临床治疗手段停药后易复发的缺陷。
Read the article
2023.06.13
突破!顾臻院长领衔团队发明无人机靶向急救系统
对于患有如心肌梗塞、严重低血糖等突发疾病或遭遇严重创伤的患者来说,如果不及时开展治疗,患者面临着极大的死亡风险,因此及时的给药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世界上仍有大量的死亡是由于患者身边缺乏急救设备,或因病人无法呼救,或因交通拥挤、地理位置不便等原因导致的急救不及时而造成的。基于此,浙江大学药学院、金华研究院顾臻/俞计成团队联合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陆豪健团队交叉创新,发明了一种基于无人机的靶向递药急救系统(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AV)-mediated first aid system for targeted delivery,uFAST),丰富了在无人机在急救领域的应用,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场景。相关工作在2022年12月24日以“Unmanned Aerial Vehicle-Mediated Drug Delivery for First Aid”为题在线发表在最新一期的Advanced Materials上,论文第一作者是浙江大学药学院博士研究生盛涛和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金锐。
Read the article
2023.06.13
Science子刊封面 | 浙江大学顾臻/俞计成/张宇琪团队研发智能双激素闭路控糖透皮贴剂
目前全球已有超过5.37亿人患有糖尿病,患者不单需要忍受长期治疗所带来的痛苦,并且还面临血糖失衡所引起的各类并发症。在健康人体内,胰岛细胞能够精准调控日常血糖水平波动。餐后血糖水平的升高会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用于降低血糖。而随着血糖的下降,胰岛素的分泌速度随之减缓,并通过胰岛α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促进糖原分解进一步维持血糖平衡。因此,在不同情况下动态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之间的平衡,对血糖管理至关重要。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人们通过模拟胰腺分泌机制,开发了多种葡萄糖响应型递送系统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但实现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两者的动态释放仍面临很多挑战,如何实现血糖长期稳态控制并降低低血糖发生的风险仍是胰岛素临床使用的难点。
Read the article
2023.06.13
我院转化药学创制中心杜永忠课题组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抗癌新疗法的研究论文
近日,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转化药学创制中心杜永忠课题组在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Ferritin-hijacking Nanoparticles Spatiotemporally Directing Endogenous Ferroptosis for Synergistic Anticancer Therap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将铁蛋白归巢肽HKN15与光敏剂二氢卟酚e6(Ce6)结合,在不引入Fenton反应性金属的情况下,制备出一种铁蛋白劫持纳米颗粒 (Ce6-PEG-HKN15),用于内源性铁死亡,实现肿瘤的安全高效治疗。
Read the article
2022.08.05
【科研动态】浙江大学药学院高建青教授团队在药物/细胞传递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转化药学创制中心的高建青教授团队在药物/细胞传递领域取得新进展。
Read the article
2022.08.05
【喜报】浙江大学信电学院陈红胜教授、药学院杨波教授领衔的项目荣获2021年度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22年7月11日下午,浙江省科技创新大会在省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浩等领导出席会议。大会颁发306项2021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其中12项成果(项目)获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陈红胜教授、药学院杨波教授领衔的团队分别荣获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Read the article
2022.01.10
浙江大学药学院杜永忠教授课题组在Nano Today报道一种光控“无药物”大分子的肿瘤安全高效精准靶向治疗新策略
2021年12月23日,我院杜永忠教授课题组在Nano Today在线发表题为“Spatiotemporally light controlled “drug-free” macromolecules via upconversion-nanoparticle for precise tumor therapy”的研究论文。
Read the article
2021.12.27
浙江大学药学院高建青教授团队在ACS Nano报道一种用于原位/远端肿瘤治疗的新型光敏纳米粒复合微针贴片
基于纳米医学的光动力疗法(PDT)在皮肤黑色素瘤的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多采用静脉注射或瘤内注射进行给药,前者为达到足够的病灶部位浓度,往往要给予患者大量光敏剂,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后者会出现瘤内分布不均匀及药物全身泄漏等问题。
Read the article
2021.12.27
信电学院博士生张莉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文报道基于扭曲拓扑缠绕的非厄米趋肤效应
浙江大学信电学院张莉博士生(导师:杨怡豪百人计划研究员、陈红胜教授)为第一作者的关于基于扭曲拓扑缠绕的非厄米趋肤效应的研究论文“Acoustic non-Hermitian skin effect from twisted winding topology”于2021年11月2日在线发表在国际综合类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Read the article